1月6日,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官網發布公告,對超過學校規定最長學習年限的36名研究生作退學處理,其中4人為博士研究生,32人為碩士研究生。
1月5日,江西財經大學研究生院發布公告,對113名研究生擬作自動退學處理,原因同樣是超過學校規定的最長學習年限。其中11人為博士研究生,最早入學時間為2004年,也就是說學習年限已超過17年。
高校清退研究生已不是新鮮事,早在去年,多所高校就發出清退公告:
12月21日,云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網站發布公告,擬對在規定學習年限內未完成學業的51名研究生給予退學處理。
11月16日,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網站發布《關于擬對超過最長學習年限研究生退學處理的公示》,擬對20名超過最長學習年限的研究生采取退學處理。
……
自5月開始,四川大學已先后有22個學院對300余名“在規定時間內未完成學業”且“無法聯系”的研究生,作出退學處理。
頻繁的清退公告說明了什么?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為什么會出現清退研究生的現象。
/ 一 /
為什么會被清退
如各高校發布的公示中所見,研究生被清退的原因為“超過學校規定的最長學習年限”,綜合分析,研究生不能如期完成學業的主要原因有:
01 因個人能力無法完成
我們常常聽說考研難,但真正“上岸”之后才發現讀研比考研更加難?佳惺呛蛣e人比拼,而讀研是跟自己搏斗?蒲兄烦錆M未知,可能是一次次地努力,又一次次地失敗,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科研。
與此同時,科研工作往往意味著與孤獨相處。做實驗、作報告、改文章……很多事情都需要研究生們獨自面對。缺少自立能力的人會感到相當痛苦,也無法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。
02 存在不合理的心態
隨著經濟發展,勞動市場發生變化,使得就業壓力變大,另一方面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。于是就出現了兩種不合理的心態:
逃避就業壓力
面對就業壓力,部分人出于焦慮,難以踏出社會,就把讀研當做逃避就業的方式,維持“學生”的身份,安守在“象牙塔”中。
跟風考研混文憑
由于社會對于人才需求變大,想找到一份好工作也需要學歷的加持,于是部分人就期望通過讀研混一個文憑來給自己的履歷鍍金。
對于存在不合理心態的人來說,即使考上了研究生,也是抱著得過且過的想法。
03 不重視學業
有部分研究生是在職攻讀的,這就意味著他們需要兼顧工作與學習,在工作、學業和家庭中分身乏術,難以專心于學業。又或是個人規劃發生了變化,學業變得沒那么重要了。
除此以外,還有少部分因為個人身體或家庭原因而無法順利完成學業的。
不論出于哪種原因,考研不易,大多數人都會硬著頭皮讀完,但如果沒有時間限制,讓這部分人不緊不慢地待在學校里,對于各方而言都有著極壞的影響。
最直觀的就是教育資源被侵占。
對于高校清退研究生的做法,不少在讀研究生認為是合理的,如果科研達不到畢業標準,拖延下去沒有意義,對其他研究生來說也不公平。
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,而不是任由人躺平的地方,清退逾期未畢業的研究生,體現的是高校對社會、對學生的負責。
所以總的來說,清退逾期未能畢業的研究生,無可厚非。
四川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萬學紅表示,“2017年9月份我們清退的時候就有一批學生待清退,作為關愛學生,又給了一個‘寬限’時間,就是再給了博士2年,碩士再給了1年。如果在此期間,學生非常努力,達到一定要求的話,還可以獲得結業證。這期間有上百名學生又拿到了結業證,這次是在上次寬限的年限內對又沒有達到結業要求的學生進行清退。”
/ 二 /
清退研究生的意義
清退研究生不僅有利于高校釋壓,也有利于社會發展。
近年,國家提出要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,其實體現的是對人才的重視,而擴大規模并不代表放寬標準,相反,研究生“嚴進嚴出”才是未來常態。
2017年,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聯合發布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》。規劃提出,要完善研究生培養分流退出制度,對于近年來屢屢曝光的研究生學術造假現象,要加強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力度。
2019年,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《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》,通知中要求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要落實及早分流,加大分流力度。
2020年,國務院學位委員會、教育部發布《關于進一步嚴格規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的若干意見》,意見中要求,培養單位完善和落實研究生分流退出機制,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養方案進行分流退出。
……
研究生培養分流退出制度的提出,有利于督促研究生在相應的時間內完成學業,健全研究生培養體系,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。而清退研究生只是實現過程中的一個環節。
/ 三 /
對研究生和高校的建議
可以預見,研究生培養分流退出制度將有助于過濾那些想混文憑的人。
所以對于想讀研的同學來說,考前要認真思考自己是否適合讀研,切忌盲目追求學歷;考上后也要做好個人規劃,珍惜讀研的機會。要知道,“混文憑”的做法不僅是在浪費學校的資源,也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。
實現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,不能只要求學生,學校和導師也應作出一些改變。
一是,對于分流退出制度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做法。
部分高;驅I,本身畢業難度就不低,如果進一步推行改革,研究生畢業壓力勢必加大,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可忽視。有高校負責人表示:“懲罰性不應成為分流退出機制的內核,而是應該以預防引導為主,形成負向激勵效應。”
二是,建立健全的導師制。
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,導師應該對學生的培養質量負責,建立健全研究生導師制,需要我們導師和學生一起進行研究,在研究過程中來提升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。以四川大學為例,對于學生逾期未能畢業的,導師也會給予相應的懲罰——只要3年內有2個同學在最長學習期限內沒畢業,或者3年以內有2個同學沒有就業,導師就要停止招收研究生1年。
結語
社會飛速發展,科技日新月異,人才對于國家的作用不言而喻。未來,我國對于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會只增不減。高校作為人才的“煉金房”和“輸送帶”,肩負著巨大的社會責任。
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,需要建立健全的研究生培養和淘汰機制。只有把好質量關,才能讓這片土地人才輩出,去創造更美好的的社會。
更多資訊!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高校人才網官方微信(微信號:Gaoxiaojob)。
